当前位置:

首页    公司动态    钛合金锻造工艺

钛合金锻造工艺

创建时间:2025-07-03 11:41

一、锻造前的准备

  • 1. 坯料选择与制备
  • 坯料来源:通常采用真空电弧重熔(VAR)或电子束冷床熔炼(EBCHM)生产的铸锭,经初步锻造(开坯)制成棒材或板材。
  • 坯料尺寸:根据零件形状和锻造比(变形前后截面积比)确定,锻造比一般为 3~8(航空零件要求更高)。

2. 加热工艺

  • 加热设备:使用电阻炉感应炉,需严格控制温度均匀性(±5℃以内)。
  • 加热温度范围
    • α+β 型钛合金(如 Ti-6Al-4V):在 α+β 两相区(约 900~950℃)加热,避免晶粒粗大;
    • β 型钛合金:在 β 相区(高于相变点,如 Ti-10V-2Fe-3Al 为 800~850℃)加热,提高塑性。
  • 保温时间:根据坯料尺寸计算(通常为 1~2min/mm 厚度),确保心部温度均匀。

二、锻造工艺分类

1. 自由锻

  • 适用场景:生产简单形状的坯料(如圆棒、方坯)或大型零件的预成形。
  • 设备:空气锤、摩擦压力机或液压机。
  • 关键参数
    • 变形速度:中低速(避免因变形热导致晶粒长大);
    • 单次压下量:控制在 20%~50%,逐步达到目标尺寸。

2. 模锻

  • 适用场景:制造形状复杂、精度高的零件(如航空叶片、发动机盘件)。
  • 模具材料
    • 中温锻造(≤950℃):采用 H13 热作模具钢;
    • 高温锻造(≥1000℃):使用镍基合金(如 Inconel 718)或钼基合金。
  • 工艺类型
    • 开式模锻:模具不完全闭合,金属在分型面处形成飞边,适合形状简单零件;
    • 闭式模锻:无飞边,材料利用率高,但对模具精度要求高,适合精密零件。

3. 等温锻造

  • 原理:将模具和坯料加热至同一温度(接近 β 相变点),在极低变形速度(0.001~0.1mm/s)下锻造,减少变形抗力。
  • 优势
    • 可加工难变形的高强度钛合金(如 Ti-17、Ti-5553);
    • 获得均匀细小的晶粒组织,提高零件疲劳性能。
  • 局限性:生产效率低,成本高,适合小批量、高附加值零件。

三、锻造过程控制

1. 变形温度控制

  • 始锻温度:比加热温度低 20~50℃,确保锻造初期金属塑性良好;
  • 终锻温度α+β 型合金不低于 850℃,β 型合金不低于 750℃,避免因温度过低导致裂纹。

2. 变形速度控制

  • 自由锻:通常为 0.1~1m/s;
  • 模锻0.5~5m/s;
  • 等温锻造≤0.01m/s(通过液压机精确控制)。

3. 润滑与脱模

  • 润滑剂
    • 高温锻造(≥900℃):使用玻璃润滑剂(如硼硅酸盐玻璃),兼具润滑和抗氧化作用;
    • 中温锻造:石墨基润滑剂或氮化硼(BN)涂层。
  • 脱模:锻造后快速冷却模具,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辅助脱模,必要时使用脱模剂。

四、锻造后的处理

1. 热处理

  • 退火:消除应力,改善韧性,工艺为 650~750℃保温 1~4h,空冷;
  • 固溶时效(针对 α+β 型合金):例如 Ti-6Al-4V 在 950℃固溶 30min,水冷后在 550℃时效 4h,提高强度;
  • β 热处理:加热至 β 相区(如 1000℃)保温后空冷,细化晶粒,改善疲劳性能。

2. 机加工与检测

  • 余量控制:锻造后需留 3~5mm 加工余量,通过切削加工达到最终尺寸精度;
  • 无损检测:采用超声波探伤(UT)、X 射线检测(RT)检查内部缺陷;
  • 金相分析:检测晶粒尺寸和相组成,确保符合标准(如 ASTM E1245)。

五、常见缺陷与预防措施

缺陷类型

产生原因

预防措施

裂纹

终锻温度过低、变形速度过快

提高终锻温度,降低变形速度;优化模具圆角半径(≥5mm)

晶粒粗大

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

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;采用多火次锻造,细化晶粒

表面氧化

加热时保护气氛不足

使用惰性气体保护或涂覆抗氧化涂层;缩短高温停留时间

充型不足

坯料尺寸不当或模具设计不合理

优化坯料形状(如采用预锻坯);增加模具温度(≥300℃),提高金属流动性

 

 

新闻中心

推荐产品